在北京,一场以“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”为主题的中国科幻大会于3月30日盛大开幕。此次大会汇聚了众多科幻爱好者与专业人士,共同探讨科幻文学的现状与未来。
大会的一个亮点环节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论坛发言。他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对科幻文学领域的影响,以及该领域可能面临的未来变革。在谈及DeepSeek等先进技术是否会取代科幻作家的问题时,刘慈欣给出了他的见解。
他坦言,从现有的技术水平来看,人工智能尚无法完全替代人类作家。然而,刘慈欣也指出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未来10年或20年内,理论上存在人工智能能够创作出媲美科幻小说作家作品的可能性。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听众的深思。
刘慈欣进一步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作家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差异。他认为,人类作家所具备的创作能力,在理论上都没有无法被人工智能复制或超越的障碍。面对这一必然趋势,他呼吁科幻文学从业者应保持开放的心态,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。
“我们不能沉浸在自我安慰中,而应坦然接受技术进步对我们领域的深远影响。”刘慈欣强调,只有勇于面对并适应这些变化,科幻文学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。
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标志性人物,刘慈欣的代表作“三体三部曲”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,还成功将中国科幻文学推向了国际舞台。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深度与广度,更为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